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柯杨 王平
一组最新发布的数据相当“硬气”:截至2020年底,河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1个百分点,实现了从“低起点”向“较高水平”的跨越。
这个数字来之不易。要知道2016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7.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4个百分点。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意味着啥?居民健康素养,通俗的讲,是指个人学习健康知识技能,并用他维护自身健康的一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除了遗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外,生活方式占到了60%的比重。老百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中风、II型糖尿病,以及40%恶性肿瘤的发病。这其中每一个数字放在河南,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十三五”期间,河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背后,有着哪些努力与探索、典型与故事?让我们听一听、看一看。
一道既丰盛又好吃的“健康科普大餐”
4月16日上午,由省卫健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等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暨2021年肿瘤科普公益活动,在驻马店市汝南县举办。这次专项行动是在学党史、为民办实事活动之际,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原建设,全新打造的“升级版”。
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省疾控中心、省肿瘤医院分别向当地捐赠了《健康素养66条画册》《肿瘤预防读本》,现场还为新加入到专项行动的科普专家团队和医疗专家团队进行了授旗。
仪式结束后,专家团队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当天赶来现场的专家不仅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荣誉称号获得者高延征、郑福增、张卫青等人。他们分别走进汝南县人民医院、汝南县中医院开展义诊、查房、技术指导帮扶;还有省级“十大科普人物”陆建义、陈小兵、刘芙蓉等走进社区、学校、乡镇机关,带来了“青少年健康素养”“认识癌症、预防癌症”“妇幼人群健康素养”等多个主题的健康科普讲座;以及来自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卫生院的杜思远为全县乡村医生带来的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培训。
晚上,汝南县莲花广场热闹非凡,大型现代豫剧《乡村医生》赢得观众掌声阵阵。该剧利用河南特有的戏曲表演形式,通过女主角、优秀乡村医生代表翠花的经历,真实再现了乡村医生为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听的是传统戏曲,学的是健康知识。村民刘翠兰激动地说:“看健康戏,俺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俺一定要多学学,健健康康过百年。”
一整天的马不停蹄,讲者耐心细致、生动投入,听者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当地群众感慨:“如今,健康科普无处不在,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受益匪浅。”
这样的场景,对于生活在我省广大县域内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2018年,由省卫健委、省扶贫办、省文明办联合开展的“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着力从解决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缺乏健康知识导致因病致贫这一重要问题入手,深入开展健康科普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助力健康扶贫乃至健康中原建设深入有效推进。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户籍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调研发现,很多患病群众是由于健康素养缺失、生活方式不良,对自身健康缺乏重视而导致患病,贫困地区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升。”省卫健委副主任张若石说。
三年来,省级示范行动先后走进光山、嵩县、台前等41个县区。通过成立一支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一次覆盖县乡的科普讲座,推广一套健康素养标准课件,举办一次乡村医生全员科普技能培训,唱响一台健康文化大戏,举办一次群众家门口义诊,实施一对一基层医疗业务帮扶,做好一场全媒体传播,建立一个健康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形成一个健康促进机制“十个一”服务,让健康知识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万家。
在省级示范引领下,2019年行动在全省全面铺开。截止目前,全省开展健康巡讲培训8.3万场,健康巡讲覆盖563.2万人次;文艺演出5627场,义诊341.5万人,发布健康教育信息52.5万条。专项行动已经成为叫响全国的健康科普“名片”。
一场与群众零距离的暖心交流
走基层、下乡村、进农户、惠群众 每到一处,专家团队被当地百姓誉为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队”、提升健康素养的“活课堂”,而参与活动的经历,不仅让他们与群众有了零距离的暖心交流,也对看病就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最近几天,省级科普专家周刚的微信群很热闹,很多“老烟民”纷纷给他发信息“报喜”:戒烟之后,血压降了、生病少了,饮食作息也跟着规律起来。
这样的好消息让周刚倍感欣慰。他清楚地记得,2019年8月跟随“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来到睢县帝丘乡文化大院。作为健康科普专家团成员的周刚,这次不再是站在台上“讲课”,而是与几个村民盘腿而坐,开展了一场慢性病防控与健康生活方式的互动交流。唠家常、讲故事、谈生活,一个多小时的促膝长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村民们感同身受,渐渐明白了烟酒对身体的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对慢病的防控作用。
从那以后,村民们成了周刚的“粉丝”,谁家有个健康疑问都喜欢找他,大家给出异口同声的理由:“这专家靠谱,讲的知识很实用”。与慢性病防控工作打了多年交道的周刚也深刻感受到:“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畅谈,工作更见效。”
“致癌的生活习惯,主要是 胡吃海喝加瞎抽,宅到家里不动弹 ;癌细胞有三怕:一怕爱、二怕笑、三怕运动”。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陈小兵多年来一直坚持为父老乡亲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加入“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专家团队后,更是场场不落,用他的话说:“这让我有了更好的宣讲平台,把更多防癌知识传递出去,让老百姓都健康生活、远离癌症。”如今,他的“防癌40字诀”已广为流传,很多基层群众在他的带动下还学会了通过抖音、微视频收听收看健康科普信息。
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王亚寒,是我省首届健康科普大赛金奖获得者。走下舞台,再上讲台,王亚寒成为一名健康科普工作者。三年来,王亚寒跟随“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团队走进全省多个贫困县,使他真正有机会走到了基层百姓中间,了解到群众对健康的朴实心愿。“传递健康科普知识最好的方式,正是面对面地讲述、亲身示范,传递了医者大爱与真诚。无论路途有多遥远,为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我们一定要来到您的面前!”
这番话说出了广大健康科普工作者的心声。截至目前,“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已建立覆盖省市县及各医疗单位的科普志愿服务团队119支。近三年来,先后有来自临床一线、健康教育、疾病防控、科普领域的专家4312人次走进贫困地区、走进田间地头,健康科普知识“带上嘴”“长上腿”,奔波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手把手、面对面宣讲防病治病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拉进了专家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打造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一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成功实践
接地气,才更有底气;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近年来,行走在中原大地的“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贫困地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途径,成效凸显。
专项行动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第四届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称号,健康报2018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推选活动“生命英雄——志愿团队”奖。健康中原行“十个一”工作法被《中国卫生》杂志评为“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同时,专项行动也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年度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统计,2017年达到10.21%,2018年达到14.38%,2019年达到19.11%;截至2020年底,河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76%,较2019年底提高7.65个百分点,大幅度超过了国家规定20%的目标任务。
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河南受邀向全国推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好经验、好做法。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说:“ 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 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是我们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突破口,推动 以治病为中心 向 以健康为中心 转变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健康科普专家走基层、下乡村、进农户等志愿服务,促进了基层群众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达到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的目的。”
今年,省市两级“健康中原行”将在所有县区全面开展;健康巡讲将覆盖乡村医生、老年人、妇幼、学生、职业人群等5大重点人群。“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 234 工作格局,聚焦群众健康需求,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将专项行动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全民健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能力,切实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健康中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阚全程说。
编辑:陈鑫